「憑著愛」的滋味:媽媽的料理哲學

在我的記憶中,媽媽對料理總是充滿熱情。她總愛問我們:「覺得這道菜好吃嗎?」民國38年,她從上海移居台灣,帶著濃厚的家鄉味道,這使我們無比幸運,能在家裡品嘗到許多傳統菜餚。對於料理,我總希望她能多教我們一些技巧,但她似乎總有保留,每當我問起做菜的方法,她總是隨口帶過。我不禁懷疑,這些隨意的說詞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秘訣,因為即便只是簡單的指導,她卻總能做出一桌美味佳餚,讓我們猜不透她的真功夫。我曾好奇地問她,為什麼她做的菜總有一種獨特的滋味,甚至連簡單的滷肉都比別人家的更香、更入味。她微微一笑,只說:「憑著愛。」

當時,我以為這句話不過是平凡的說辭,認為做菜主要依賴的是技巧和經驗,怎麼會與「愛」有關?然而,媽媽說得很堅定:「沒有愛,再貴的材料、再完美的火候,都做不出美味的料理。」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漸漸體會到其中的真諦。料理並不是冰冷的公式,而是一種情感的表達。媽媽的「憑著愛」不僅是對家人的愛,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。

媽媽說起滷肉的時候,也沒有傳授什麼「秘方」。她說滷肉的基礎比例其實很簡單:一瓢酒、二瓢醋、三瓢糖、四瓢醬油、五瓢水。這幾個數字彷彿是滷肉的101入門課程,但僅僅是基礎。即便完全依照這個比例去做,味道仍然因人而異。有些人做的滷肉香濃四溢,有些人做出來卻寡淡無味。她笑著說:「比例只是參考,真正的滋味來自心裡的愛。」她認為,料理是將心意轉化為味道的過程,每個下鍋的動作都蘊含著一種情感。料理不是機械地執行指令,而是細膩地感受食材,調整火候,用心去經歷這鍋料理的變化。

最近,我發現這種做菜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我的太太。每當她為我準備飯菜時,總是細心考慮我的口味、健康狀況,甚至會依據我當天的心情微調每道菜的風味。每一次擺盤、每一勺調味,都充滿了她的用心,只為讓我享受到滿足的滋味。對她而言,料理早已超越了味蕾的滿足,更是情感的寄託,讓我們的餐桌上充滿溫暖的記憶。

媽媽說得沒錯,料理是一門藝術,而愛是這門藝術的核心。即使是簡單的滷肉,當中所包含的心意隨著時間發酵,讓人回味無窮。她總是說:「料理不必奢華,最重要的是用心。這樣,家人才會從食物中感受到你的愛。」如今我終於明白,正是這份無言的愛,讓媽媽的料理在我心中成為無可替代的味道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對飲食也有了更多的體會。料理不僅僅是為了吃飽,而是一種生活中的儀式感,是與家人建立連結的方式。每當我太太端出熱騰騰的飯菜,看著家人心滿意足地享用,那一刻,我感到無比幸福。這種幸福,或許我的父親當年也曾經體會過吧。料理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技術,它是一份情感的傳遞,也是對家人的默默關懷。

我想,這就是媽媽所傳遞的訊息——「憑著愛」去做料理,讓每道菜成為情感的橋樑。不需要華麗的裝飾,也不必追求完美,因為有了愛,平凡的菜肴也能讓人難以忘懷。媽媽的這句話成為我們對於飲食的信念,讓我們深深體會,料理不僅是舌尖的享受,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。